本文作者:007boy

榜样人物|南仁东、张弥曼、刘永坦的国士风范

007boy 2022-06-05 2058 抢沙发
榜样人物|南仁东、张弥曼、刘永坦的国士风范摘要: 导语: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何时,“求新”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求新方能求变,求变方能突破,突破方能发展。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

导语: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何时,“求新”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求新方能求变,求变方能突破,突破方能发展。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科技创新的进程牵动着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脉搏。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拔得头筹,在大国崛起之路上大步前进,便必须重视科技创新。


而为了祖国的强盛,在科技创新这条充满挑战的艰辛之路上,无数科学家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他们孜孜不倦地在未知的世界里钻研,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成就。


南仁东、张弥曼、刘永坦这几位科学家,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不断求索,取得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展现出为国奉献、锐意进取的国士风范。接下来,纸条君就带领大家了解他们的故事,一起来看一看吧~


①南 仁 东  

 “天 眼” 之 父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曾说:“美丽的宇宙太空,正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作为“天眼”项目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一生脚踏泥土,仰望星空,始终在大山深处默默耕耘和探索,终于将世界最大单口径面射电望远镜——“天眼”FAST顺利建成,让人类看到了更遥远、浩瀚的宇宙。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93年,已年近50的南仁东参加日本东京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会上“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提议让他深受触动。他想为中国的天文事业注入全新力量,于是他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意味着无数的困难。首先是选址的问题——要建造一个体量如此庞大的射电望远镜,又要符合各方面的技术要求,选址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南仁东用了11年的时间跋山涉水,越过无数荒郊野岭,走遍中国300多个候选地,终于选定云贵高原的喀斯特洼地作为项目基地。

选址之外,还有经费和技术的问题。经费不足,他就自己拿着项目建议书四处奔波,积极寻求与高校和科研院的合作与赞助;技术遇到难关,研发屡次失败,他也从不退缩:“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再做。”

2016年,历经重重磨难的天眼FAST终于完工,成为目前世界上反应最灵敏、探测距离最远的射电望远镜。凭借着探索未知的精神、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对天文事业的热爱,南仁东矢志不渝,一路创新,终铸成国之重器,成就千秋伟业,实现了科学之梦,也实现了报国之梦。


②刘 永 坦 

 铸 造 海 防 “千 里 眼” 
有了强大的海防,国家安全才有坚实的保障。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刘永坦院士心怀“为中国人做点事”的朴素信念,坚守在海防事业第一线数十载,始终带领团队致力于我国雷达技术的创新研发,为祖国筑起“海防长城”助力。

1978年,刘永坦赴英进修,此时的所见所闻让他深感国内的雷达技术仍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也让他敏锐地意识到新体制雷达研发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中国也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

1981年结束进修后,刘永坦便带着建造新体制雷达的雄心壮志回到祖国,奔赴艰难但宏伟的创新之路。当时,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在全世界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技术成果还是一片空白。面对茫茫的未知,刘永坦不惧质疑、不改初心:“只要理论可行,我就一定要往前拱。”

经过近十年的埋头苦干、攻坚克难,1989年,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终于在山东威海建成,并于1990年4月3日探测到第一个海上远距离目标,取得重大突破。

但刘永坦的创新之路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有了新目标:“为国家研制出一套能布置在我们国防海防线上的可供实用的装备工程。”于是他继续守在海边,一头扎进最艰难、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当中。

二十年来,他和团队历经重重磨难,克服种种挑战,终于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雷达,实现该领域技术的重大创新,也让中国在这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地位。坚定意志与家国情怀相融合,便是刘永坦一次次取得重大成果的关键。


③张 弥 曼 

 与 鱼 化 石 的 不 解 之 缘 
张弥曼何人?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享誉国际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岁月漫长,张弥曼始终如一,不辞辛劳地在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领域上下求索,一次又一次用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征服世人。

杨氏鱼、孟氏中生鳗、伍氏献文鱼……这些对于大众而言陌生又新奇的名字,却是张弥曼无比熟悉的研究对象,更是她破译地球秘密的钥匙。科学家早已发现人类是由鱼类演化而来的,而总鳍鱼是四足动物祖先的观点长期被学界所认可。

20世纪80年代,张弥曼用两年的时间精雕细琢,运用连续磨片法,不厌其烦地将仅有2.8厘米大小的杨氏鱼头颅磨出了540多张断面磨片,并由此发现,总鳍鱼中的杨氏鱼并没有内鼻孔。这一发现颠覆了总鳍鱼是四足动物祖先的传统理论,在当时的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教科文组织如此评价张弥曼对古脊椎动物学的贡献:“她创举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将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推进到新的阶段。”

张弥曼曾说:“人们觉得非常小、没意思的事情里头,做得多了,说不定有好的大发现。”古动物学是一个冷门学科,远古鱼类在一般人眼中更是神秘而遥远,但张弥曼却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在这个孤独又神秘的世界里不断深耕、锐意创新。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在静谧中与历史对话,探寻远古生命奥秘的夜晚,她才能在科学之路上取得如此惊人的突破。


结语: 浩瀚的宇宙,辽阔的海洋,远古的生命,每一片研究领域都有不忘初心、不惧挑战的人们在默默耕耘,锐意创新。也正因有了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我们的国家才能日益强盛,经济与社会才能日益繁荣。







over了,整活完毕.


"……",没心没肺的家伙.


锻炼身体!


一如既往地Go.


[自动回复] 雨后便晴


自身足迹: blog.007boy.cn


自身倒时: 007boy.cn/2022gk


bye~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点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7日内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拾肆记录管理人员及作者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注:本站分享优秀素材,尊重原版权©,若侵权,请致信于"hour@007boy.cn",注明来意与原作品链接以及文章后台截图,以便核查删除,蟹蟹理解配合。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作文纸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06-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拾肆記錄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5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