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007boy

人物事迹‖文化匠人:马宇、王亚蓉、李仁清③

007boy 2021-03-24 2064 抢沙发
人物事迹‖文化匠人:马宇、王亚蓉、李仁清③摘要: 文化匠人: 粼光一瞬,华表千年。流水一曲高歌远去,浮风乘云笑谈今朝,百年匠人却怀着高山般的巍峨与坦诚,如大地似的踏实与坚守,秉着对历史的尊重,捧着一颗纯粹的真心,运用巧思...

文化匠人: 

粼光一瞬,华表千年。流水一曲高歌远去,浮风乘云笑谈今朝,百年匠人却怀着高山般的巍峨与坦诚,如大地似的踏实与坚守,秉着对历史的尊重,捧着一颗纯粹的真心,运用巧思,通过巧手守护文化气蕴,为我们输送历史血脉,进而更好地镌刻时代群像,传递华夏精神。


那些蛰伏在地下的陈迹在经历过沧桑变化后,在他们的手上慢慢苏醒。当破碎的尘土落尽,青铜在烈火中重显传承千年的面貌,旧砖瓦在刻刀下被重新打磨成圆润之样,历史的脉络终历历再现。

满城浮华之下,文化匠人们摆脱了尘世种种名利的桎梏,“选择了天上的一缕云烟,选择了山间的一泓清泉,选择了一个无比安静的世界”,宛如激流上的守渡人,逆流而上行一段文化苦旅,默默无言地在历史殿堂里叩石垦壤,那躯躯平凡之身体现出来的责任之精神,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适用考点:

文化传承、匠心精神、初心与坚守等.

62885a22d2b6bb17b6211fa116196aa9239b7999fac9784e36b9c19704889731.0.jpg


①、马宇:怀敬畏之心,凭良心修物: 

▣ 荣誉成就:

秦始皇帝陵的修复者;“大国工匠”荣誉称号的获奖者

▣ 事迹回放:

今年47岁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早在年幼时就和兵马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父亲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第一代工作者,受父亲影响,大学毕业后的马宇走上了修复兵马俑之路。

199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秦始皇陵的一处陪葬坑进行了发掘,这个陪葬坑由于长期受到各方面的破坏,受损极为严重,里面许多陶俑都已支离破碎,修复难度极大,这一艰巨任务被委托在当时年仅27岁的马宇身上。

一连串兵马俑出土后的彩绘不清、泥土粘连等问题让人焦头烂额,但马宇却丝毫没有退却,他带领着团队一遍遍地揣摩,观察,思索,尝试,前后研制出旋转除土 、手术刀雕刻等方法让千万片奄奄一息的碎片在他们的巧手下褪去历史的尘土,一点点化零为整,慢慢地重焕光彩。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工作,马宇和他的同事们终于修复出六件较为完整的陶俑,这些陶俑面容喜庆,神态各异,个个姿态可掬,是至今为止秦始皇陵挖掘出的一种为数不多的,完全不同于其他兵马俑的陶俑---百戏俑。

44695895eb2e08e689f031458bcd671b7015d9e11445ee1457c2a1cbbed7c716.0.jpg

从业27年,马宇修复过的文物却不过数十件,但每一件背后他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修复文物耗时漫长,然而对于马宇而言,他乐意终日跋涉此间,自我消融于广阔之中,每当他一头扎进那些残缺的碎片中时,一段千年的历史就缓缓地在空气中流动,时间、声响都仿佛被冻结,只剩下他和那些古老的物件在静静地交流和对话。

世界瞬息变幻,马宇却始终守在一隅中,用自己精益求精的精神,以热爱和专注,数十年如一年,守护着古老的灵魂,他表示: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做一行,爱一行,我对每一件我修过的文物都有一种感情在里头,对待文物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凭着良心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是我入行来一直保持的初心。”


②、王亚蓉:妙手织就“锦绣”良程: 

▣ 荣誉成就:

中国著名的纺织品考古学家;古代纺织品实验考古学研究的第一人 

▣ 事迹回放:

上世纪 70 年代,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王亚蓉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杨纤如教授引荐下,成为了沈从文先生服饰研究室的助手。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纺织品研究修复专家王㐨,自此,王亚蓉开始追随两位先生从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

起初,王亚蓉对丝织物修复一窍不通,但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王亚蓉慢慢积攒了一些知识,那些修复过后的丝织品让她如痴如醉:茸彩软线绕成精致的粼粼波光,细腻顺滑的触感,这些不足尺芳的织品宛如时光里的旧美人,温润如水,明亮而不聒噪,这足以让王亚蓉忘却时间,为其倾尽所有。

d72caaa5d2c6d0ff0be2493fa6f51fd5bb43d854bda513ec1d7cf6183e3b15e6.0.jpg

然而好景不长,1988至1991年间,沈从文先生、王㐨先生先后逝世。山河不再,尊者已逝,无人在身旁指点引领,剩下的仅是眼前的片面辰光,这让王亚蓉宛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度萎靡不振。但为了告慰两位先生的在天之灵,不让先生们开创的基业后继无人,她便独自承担起这份责任和使命,深耕钻研。

修复丝织物的过程艰苦漫长,那些长期在深土里埋葬千年的古丝绸受到环境影响,极难保存和提取。王亚蓉常常在墓坑中,就着充满虫蚁和各色秽物的污水,一点一点剥取那些糜烂如泥的丝织衣物,一站或一蹲就是半个日头,然后再回到工作室用羊毫笔,从那些混成泥糊状的丝绸物里挑取出如针尖的沙粒。

如今的王亚蓉已经年逾花甲,长期的积劳让她落下病根,曾经那双细细长长如春笋般的小手也变得肿胀扭曲,但她仍然保持着从容的心态,坚持在考古第一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工作者。

从设计玩偶,到考古修复,从懵懂的进门到“匠人”的彼岸,王亚蓉走过了一段筚路蓝缕的岁月,而这个跨度,是整整60年的时间,“凡心所向,素履所往”是她最真实的人生写照。


③、李仁清:在打刷声中传承古老文明: 

▣ 荣誉成就: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专家;中国高浮雕传拓专家

▣ 事迹回放:

传拓技艺是我国重要的发明之一,它是将精如蝉翼的纸片覆盖在甲骨、碑刻、等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上,采用墨拓手段拓印的文献复制技术。

中国自古传习下来的只有平面拓印法,技术创新停滞许久。但夜暗方显一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有一人潜心钻研二十多载,凭一己之力创造出立体式的高浮雕正投影的传拓技术,开启中国传拓技术的新局面,他就是李仁清。

李仁清出生于河南,18岁那年他去到了河南古建队学艺。初来乍到的他从最基础的平拓学起,经过几年的潜心学习,他对传拓技艺的态度从最初的索然寡味变成了兴趣盎然,并孜孜不倦地汲取学问,只要是工作需要用到的技术,他都乐于尝试,所里同事都说“ 李仁清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d5f4bd620e0b217b9a837c9f43f2b2a76a5e36c7a56aa0836c96744b4300b0cc.0.jpg

2016 年 7 月下旬,李仁清挑战拓印了一座北魏时期雕塑的高达6米的立姿释迦牟尼像。他的双手仿佛有穿越时光的魔力,在短短三天的时间内便将千万片破碎的拓印片拼凑完毕,拓刻出的佛像栩栩如生,历史的经典变得灵动可亲,这其中隐含地每一个动作、每一点气息,都能让人感受到匠心的独特魅力,触碰到一个文化匠人的律动不息的活力。

其实传拓技艺并不是一件轻松安全的工作,他们时常为了查看一块被风雨剥蚀得斑驳陆离的古墓碑或是奔向荒郊野地,或是登上悬崖峭壁,日日餐风饮露。

然而从艺传拓技艺30多年,李仁清却不怨辛劳,其双眼却仍旧明亮清澈,他表示“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串项链,那么拓片就是一颗发着亮片的黑珍珠,我愿不辞险阻地奔它而去。”

目前,李仁清不仅致力于为中国各地的石窟和石刻保护培养人才,而且还努力研究彩色的传拓技术,希望有朝一日能让黑白的拓刻泛出五彩斑斓的色彩。


结语: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素材来源"纸条": 人物特辑 | 文化匠人:马宇、王亚蓉、李仁清

注:本站分享优秀素材,尊重原版权©,若侵权,请微信联系,"Hour_as",删除,蟹蟹。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007boy本文地址:http://blog.007boy.cn/?id=23发布于 2021-03-2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拾肆記錄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6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